IMG

内容简介

前言與致謝 / 張珣、江燦騰

推薦序 / 康豹

本書導論 / 江燦騰、張珣

第一部分、國家祭祀與政權鼎革

1.1 理解日治時代的國家祭祀概念/蔡錦堂

1.2 戰後國家祭祀及其與日本殖民時期的差異所在/蔡錦堂

第二部分、國家治理與原住民族的宗教變遷

2.1 日本殖民時期對於臺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黃智慧

2.2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一:噶瑪蘭人獵首祭/豐年祭的認同想像與展演/劉璧榛

2.3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二:膽曼阿美族接受天主教的信仰變遷/陳文德

2.4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三:阿美族兩個聚落早期接受基督教的信仰變遷/黃宣衛

2.5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四:臺灣南島民族宗教研究近十年的人類學回顧(1999-1010)/呂理哲、黃宣衛

第三部分、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下的宗教變遷

3.1 開始思索「打破圈圈研究」的相關理由/張珣

3.2 換軌研究意識的提出:何謂「文化媽祖」? /張珣

3.3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ㄧ:宗教與性別/張珣

3.4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二:祭祀信仰與動物權/張珣

3.5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三:同神異貌與地域區隔/張珣

3.6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四:香火靈驗與信仰環境/張珣

目录

前言與致謝/張珣、江燦騰
推薦序/康豹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簡介
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江燦騰、張珣
一、編輯構想與書名釋義
二、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
三、補充說明:有關本書詮釋理論「宗教環境學」架構的提出與主要奠基者張珣的學術概念形成略史

第一部份:國家祭祀與政權鼎革
第一章 理解日治時代的國家祭祀概念/蔡錦堂
一、前言
二、增田的神社觀
三、增田的寺廟觀
四、結論
第二章 戰後國家祭祀及其與日本殖民時期的差異所在/蔡錦堂
一、前言
二、戰前忠烈祠建立緣起與相關法規
三、戰前地方忠烈祠的籌建情形
四、首都忠烈祠的籌建
五、戰後大陸地區忠烈祠的建立
六、戰後初期忠烈祠在台灣的建立
七、「國民革命忠烈祠」與忠烈祠建立的高峰期
八、「國殤聖域」建立的一些問題──代結論

第二部份:國家治理與原住民族的宗教變遷
第三章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黃智慧
一、研究史的背景與展開
二、官、學傳統的分袂點:對「迷信」的解釋與認定
三、政策與研究成果的互動與背反
四、國家宗教的入侵與「迷信」範疇的再生產
五、人類學與殖民主義的離合關係
六、結論:官、學傳統的形成與糾葛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宗教的研究目錄與相關史料(1895-1945)
附錄二 伊能嘉矩有關迷信之論著
第四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一:噶瑪蘭人獵首祭/豐年祭的認同想像與展演/劉璧榛
一、前言
二、敵人的頭顱:認同的地緣政治
三、中斷的qataban:部落社會的瓦解
四、生活經驗與通婚:漢人/阿美族多元認同
五、以創新的qataban建構多元主體認同
六、沒有敵人頭顱的舞臺展演
七、族群文化符碼與集體記憶的創造
八、部落與族群認同的套疊
九、旅北qataban:排除他群的時空凝駐
十、結論
參考書目
第五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二:膽曼阿美族接受天主教的信仰變遷/陳文德
一、前言
二、部落的社會組織與傳統宗教
三、目前天主教活動的情形
四、接受天主教過程的分析
五、結論
參考書目
第六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三:阿美族兩個聚落早期接受基督教的信仰變遷/黃宣衛
一、前言
二、宜灣的例子
三、大坡的例子
四、初步比較
五、結語
參考書目
第七章 戰後臺灣人類學透視之四:臺灣南島民族宗教研究近十年的人類學回顧(1999-2010)/呂理哲、黃宣衛
一、前言
二、宗教變遷的過程與肇因
三、宗教、儀式與社會
四、總結與展望

第三部份: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下的宗教變遷
第八章 開始思索「打破圈圈研究」的相關理由/張珣
一、前言
二、採用Skinner理論的作法
三、採用Freedman的宗族模型
四、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一)
五、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二)
六、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三)
七、視民間宗教為文化象徵
八、儀式是一種以政治為目的的文化手段
九、結論
十、後記
參考書目
第九章 換軌研究意識的提出:何謂「文化媽祖」/張珣
一、前言
二、中國宗教的組織特性
三、媽祖信仰內的親屬邏輯
四、海內外媽祖信仰
五、基本文化分類概念
六、族群接觸與宗教變遷
七、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
八、移民與社區研究的反省
九、儀式的力量
十、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一:宗教與性別/張珣
一、「文化」決定宗教裡性別的尊卑關係
二、結構功能派的作法與反省
三、象徵與權力的研究角度
四、從媽祖研究到女神研究
五、重要研究簡介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一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二:祭祀信仰與動物權/張珣
一、殺豬祭祖與生態平衡
二、殺豬以保存傳統信仰達到族群認同
三、新埔義民廟神豬大賽
四、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殺豬公
五、動物權與動物法
六、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二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三:同神異貌與地域區隔/張珣
一、前言
二、天后或媽祖?
三、從香港水神信仰談國家對神明的管制
四、正義的化身/慈悲的媽祖
五、大澳鄉太平街天后古廟
六、大澳天后遊涌儀式
七、香港的水神信仰
八、從香港天后信仰談神人一體
九、結論
參考書目
第十三章 宗教環境學新視野之四:香火靈驗與信仰環境/張珣
一、宗教的環境學
二、媽祖如何取得/為何具有靈力?
三、香與火:氣的感應思考
四、進香:香火的取得將個人與國家、宇宙聯繫起來
五、結論:感應/感通天地
參考書目

作者简介

張珣

人類學者

學經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

曾任科技部人類學與族群研究學門召集人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理事長

臺灣宗教學會理事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系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學術專長

臺灣民間信仰,兩岸媽祖信仰,宗教與華人現代社會

著作

《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媽祖信仰的追尋》、《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等著作。與人合編有《當代臺灣宗教研究導論》、《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宗教、法律與國家:新時代的文化復振》、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等專書。

學術榮譽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7-1998)

電子郵寄地址etch@gate.sinica.edu.tw

江燦騰

1946年11月3日生,桃園大溪人,現居新竹縣竹北市。

學經歷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

曾任教於臺大與清大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現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臺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

著作

《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1994年)、《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1997年)、《臺灣當代佛教》(2000年)、《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2001年)、《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2001年)、《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2003年)、《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2006年)、《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2009年)、《臺灣佛教史》(2009年),以及《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 從當代臺灣本土觀察視野的研究開展及其綜合性解說》(卷一) (卷二)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合著)等。

學術榮譽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八次得主

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

第二屆臺灣文獻傑出工作獎得主

2000年獲選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電子郵寄地址:chiang194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