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探索現代醫學進入東亞的歷史,乃至在地實踐或對撞傳統醫學,對許多人而言,不僅是知識上的汲古之旅,也是換位思索當代東亞醫療文化的起點。同時,不論是作為專業醫者及學生的業餘興趣,還是職業史學工作者和後浪的創新研究,讀史在滿足對於過往經歷的獵奇心態外,也時刻提醒著:讀史能讓人不自大,只因為雙眼看不盡眾生緣,支筆寫不下千古事。

醫學知識確實專精繁複,歷史研究又豈是易如反掌;需要兼容通達二者的醫學史,即便不提專業的知識價值,也應該能在歷史的基礎上協助讀者認識醫學的複雜性,鼓勵醫者與患者謙遜包容的態度。有太多的歷史積累與影響依然在今天脈動著,現代醫學本身就是具體而微的例證。

十九世紀末麻醉術剛剛發明時,人們對於深度麻醉感到疑慮,除了尋常百姓唯恐一覺不起外,教會人員更批評麻醉是一種「假死」,既褻瀆上帝命定的旨意又深怕「行過死蔭的山谷(詩篇23:4)」者已非原來之靈魂。這是一段能引起亞洲學生上西方醫學史課時的笑點,因為東亞社會太不經思索地把西方醫學等同現代醫學,忽略了西醫也有蒙昧迷信的古典時代。同樣地,每當說起日本醫學界對於細菌病源說固執的基礎,來自傳統儒家思想之師承倫理時,歐美學生也會對這樣的「科學醫學」心態露出無法置信的表情。以上兩組不同醫學史主題、時空及受眾的反應差異,正好顯示了醫學史內在傳統與現代的斷裂、東西歷史及文化理解的落差,當然對於講者而言,還有東西醫學史在授課內容與材料上的困窘及餘裕。

由於過去的教學經驗涵蓋大學與研究所兩個階段,因此在編排本書時,亦考慮到基礎和進階兩個層次。

首先第一篇「概念與名詞」的兩講,意在闡明「現代醫學」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以便為後面歷史及專題論述奠定基礎。第二篇「歷史演進與轉向」包括六個基礎歷史背景之講次,主要是將西醫東傳的經歷匹配現代醫學發展的歷史敘事。本篇系統性梳理了西方醫學在東亞各地區與國家傳播和本土化之進程,以及東亞殖民醫學形成的特殊性。本篇最後一講則著重於冷戰時期國際衛生與地緣政治的牽連,並關照了政府遷臺初期一段令人深思的往事。第三篇「現象與議題」則有四個比較深入的專題討論,著眼於具體的醫學現象和議題,從多元視角剖析東亞現代醫學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衝突,希望能展現此一歷程的複雜性與醫史研究的專業性。至於後話一講〈醫學史的書寫與東亞特徵〉本應屬全書的結論,但唯恐學藝不精貽笑方家,因此最後決定以發問代替結論。簡單回顧醫學史教育及東亞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後,邀請讀者共同思索,甚麼才是東亞醫學史在當代醫學教育裡的機緣和應有的位置。

目录

▍第一篇、概念與名詞

第一講、什麼是現代醫學?哪裡是東亞?

第二講、西醫東來

▍第二篇、歷史演進與轉向

第三講、西方醫學在近代日本

第四講、西方醫學在清末中國

第五講、西方醫學在朝鮮

第六講、東亞殖民醫學的形成與特徵

第七講、現代醫學教育的輸入

第八講、冷戰初期的國際衛生與地緣政治

▍第三篇、現象與議題

第九講、當傳統醫學面對現代醫學

第十講、現代細菌學與東亞社會

第十一講、醫學與戰爭

第十二講、科學病理論與文化疾病觀

▍後話、醫學史的書寫與東亞特徵

作者简介

劉士永

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暨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長期注意現代醫學在東亞的傳播與轉化,研究涵蓋殖民醫療、公共衛生政策及環境與疾病的互動關係。

學術專著Prescribing Colonization探討日治臺灣殖民醫療制度的建構與治理邏輯,中文專書《武士刀與柳葉刀》則關注早期西洋醫學輸入日本之發展。作者主張現代醫學在東亞的發展並非西方醫學的線性擴張,而是各社會重構「現代」醫療概念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