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導言
第一章 如何看待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理論視野
一、自由市場論與結構學派
二、啟始條件與非政策因素決定論
三、為何發展:發展意志的來源
四、臺灣戰後發展成因的不同解釋
五、結語
第二章 臺灣戰後工業化是否日殖時期的延續:論日本殖民遺產的影響
一、殖民經濟發展綜述與比較
二、以米糖為中心的殖民經濟
三、日殖時期的工業:製糖與軍需工業
四、工業飛地與發展方向問題
五、歧視性的職業與教育政策
六、結語
第三章 臺灣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1949-1953
一、推動現代土地改革的理論性說法
二、臺灣土地改革為何發生:歷史性探討
三、臺灣土地改革得以成功的客觀條件
四、土地改革的直接效果
五、土地改革在制度面的影響
六、結語
第四章 臺灣戰後經建體制的萌芽
一、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行政現代化
二、以工業救國的資源委員會
三、資委會來臺接收日產,1945-1949
四、國民政府遷臺初期,1949-1953
五、小結
第五章 臺灣戰後經建體制的形成與發展,1953-1970
一、經濟安定委員會的成立,1953-1958
二、臺灣第一個產業政策單位:經安會下的工業委員會
三、經安會1958年之改組與其後之延續
四、面向國際的政策大轉向: 1958年外匯貿易改革
五、以實業救國的儒官這一代人
六、結語
第六章 國民政府的公民營政策
一、前言
二、採公營、民營抑或外資的相關理論
三、國府在大陸時期的公民營政策
四、國府在臺灣戰後初期的公民營政策
五、政商關係與公民營企業
六、結語
第七章 臺灣戰後民營資本的發展,1945-1970
一、前言
二、1945年之前的發展
三、戰後1945到1949年的變化
四、1949年後產業政策的推展與民營資本的角色
五、特許行業與其他
六、結語
第八章 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發展的案例
一、前言
二、日殖時期的棉紡織業
三、棉紡織業在戰後初期的發展
四、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
五、發展人造纖維產業
六、第二次進口替代:人纖原料產業
七、經驗檢討
八、與其他國家經驗的比較
九、相關的政治經濟分析與爭議
十、結論
第九章 臺灣發展經驗的普世意義
一、發展的意志與條件
二、威權統治與現代化計畫
三、國府發展模式的限制
四、臺灣發展經驗的普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