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導論——臺灣考古學近年研究及意義(劉益昌)
一、前言
二、史前文化發展與變遷
三、當代研究課題
四、當代研究的新方向——歷史考古學與文化資產
五、臺灣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思考
澎湖七美島史前玄武岩石器工業與其貿易體系(臧振華)
一、前言
二、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製造場的發現與研究經過
三、南港遺址概況
四、三處史前石器製造場概況
五、七美島史前玄武岩石器工業的內涵
六、玄武岩石器所反映之貿易體系
七、結論
玉器的交換體系研究——製造與資源控制(劉益昌)
一、前言
二、玉器交換體系研究的基本條件
三、各階段玉器製造與使用及其交換關係
四、結語
論鵝鑾鼻史前聚落的鯊魚獵捕(李匡悌、莊守正)
一、前言
二、恆春半島的自然環境
三、研究方法與材料
四、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鯊魚遺留的鑑定與分析
五、史前鵝鑾鼻聚落的鯊魚捕獵和利用
六、討論和結論
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以鳳山隆起珊瑚礁為例(陳維鈞)
一、前言
二、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
三、鳳山隆起珊瑚礁的自然人文環境
四、研究範圍區內的考古學研究發展
五、研究範圍區內考古遺址在空間上分布的意義
六、結論
臺灣北部訊塘埔文化的內涵探討(郭素秋)
一、前言
二、訊塘埔文化的地理分布與分期
三、訊塘埔文化的遺跡與遺留
四、訊塘埔文化的遺物
五、訊塘埔文化早階段的內涵
六、訊塘埔文化的新要素
七、結語
從考古學社群研究的概念初探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的關係及其社會文化變遷(顏廷伃)
一、前言
二、考古學社群研究背景
三、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之研究
四、考古出土資料分析
五、問題與討論
六、結論
聚落間陶器紋飾的變異與意義——以墾丁鵝鑾鼻二和三/四文化期的陶器為例(陳瑪玲)
一、前言
二、理論與方法
三、研究主旨與方法
四、研究區域
五、分析方法
六、分析結果
七、討論與結論
聚落發展與自然環境變遷——以宜蘭地區史前為例(林淑芬)
一、前言
二、宜蘭史前聚落的時空分布
三、宜蘭的自然環境演育
四、影響聚落發展的環境因素
五、結語
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陳玉美)
一、前言
二、島嶼:一個天然實驗室
三、人與島嶼生態環境
四、一樣的島嶼不一樣的軌跡與生命:社會文化機制
五、島嶼孤立性
六、區域互動與人群的形成:以蘭嶼為例
七、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
附錄
東帝汶地區史前防禦性聚落型態與聖嬰現象(趙金勇)
一、前言
二、東帝汶簡史與Manatuto考古學
三、聖嬰現象與恩索現象
四、東帝汶北岸氣候與聖嬰現象
五、氣候型聚落選擇模型
六、模型驗證
從Lapita陶器紋飾研究探討創造與維繫史前社群認同感的物質表現(邱斯嘉)
一、前言
二、Lapita陶器研究:背景簡介
三、Lapita陶器研究與「家屋社會」模型
四、材料分析:索羅門群島東南的聖塔克魯茲群島的三個遺址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島13A遺址
五、討論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