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我写《文化县》的初衷是打算向盅以外的读者介绍中国引人注目的教育历史。现在,中译本就要出版了,它将使以学生或以教师身份亲身经历过我所讨论的那些历史变迁的中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一个外国人是如何阐释中国历史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 从表面上看,现代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有一些非常相似的经验。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儿童们坐在教室里,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他们也要接受有关本国和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这一教育过程,他们被塑造成国家的公民。然而,尽管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但以国与国之间,公民社会化的具体方式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即便是在文化比较相似的欧洲国家内部,你也可以在各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所谓的学校“精神”之间,发现它们彼此的显著着异。所以说,研究教育也就是研究深深地植根于教育背后的文化规范和习俗。 参观中国的教室并与众多中国人谈论他们的求学经历,是我深入了解中国并探讨中国人思考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式的一次绝佳机会。当然,可能有些中国读者会不同意我书中的某些观点,但我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我试图尽可能地如实反映邹平学生是如何经历20世纪这些教育变革的。同时,我也特别欢迎能够得到来自中国读者的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的教育与社会政治变革

第二节 教育改革释义

第三节 农村教育中的国家和地方社会

第四节 教育与当地经济生活

第五节 关于邹平

第二章 传统教育

第一节 传统小学

第二节 义学

第三节 书院和考试

第四节 19世纪末的传统教育与乡村社会

第三章 培养顺民:晚清新式学校的传入

第一节 晚清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邹平最早的新式学校

第三节 周村的新式学校

第四节 师资培训

第五节 职业和成人教育

第六节 教育经费

第七节 教会教育

第八节 清沫教育改革的局限

第四章 为了民族和进步:新式教育的起步(1911~1931年)

第一节 学制和齐全程的改革

第二节 邹平的小学教育

第三节 中等教育和长山中学

第四节 职业和民众教育

第五节 教育扩展中的官员和当地精英

第六节 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邹平教育:一个评估

第七节 职业与生涯

第八节 结论

第五章 教育创建新社会:乡村建设运动(1931~1937年)

第一节 梁漱溟的教育和乡村建设思想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张宗麟和师范学校

第四节 成人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建设

第五节 从地方教育的角度看乡村建设运动

第六章 回归基础: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的学校(1937~1948年)

第一节 传统学校的复兴

第二节 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学校中的影响

第三节 共产党控制区的学校

第四节 国民党控制区的学校

……

第七章 为新政权服务的教育(1948~1957年)

第八章 培养革命接班人:极“左”时期(1957~1976年)

第九章 为经济改革服务的教育:后毛泽东时代

第十章 结论

附录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