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1977年,设立了“新亚学术讲座基金”,目标是每年邀请中外杰出学人做系列公开演讲,切磋学问,交流思想。1978年,“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首先成立,之后三十年,每年一次邀请著名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凡有书稿者,均整理出版,形成了这套系列读本。 “报”、“保”、“包”在中国文化中意义重大。“报”含报偿、报答、报仇等意义;“保”指能够保有、保持之意;“包”指全部保任、负全责,三者都是中国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基础。本书细致梳理“报”、“保”、“包”三字及各自复合语汇的语义演化,由此深入阐析字面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蕴,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观念。 ☆大家小作,重在深入浅出 这本书是一代汉学宗匠杨联陞教授本着“训诂治史”精神写下的一本小书。“报”、“保”、“包”在中国文化中意义重大。“报”含报偿、报答、报仇等意义;“保”指能够保有、保持之意;“包”指全部保任、负全责,三者都是中国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基础。本书细致梳理“报”、“保”、“包”三字及各自复合语汇的语义演化,由此深入阐析字面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蕴,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观念。 ☆以小见大,体会名家治学之道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本书即是杨联陞先生对此一理论的具体回应。“报”这个字是中国社会文化上一个重要概念,它虽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概念,却更是构成中国社会关系特殊性的基础。杨先生对“报”一字的诠释不啻是作一部(但非全部)文化史。

目录

迎杨联陞教授到新亚书院讲学(林聪标)

引言

原报

原保

原包

附论

结语 致谢

附录一 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杨联陞著 段昌国译)

附录二 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初探)(金耀基)

附录三 中国文化中之媒介人物(杨联陞)

跋(金耀基)

作者简介

杨联陞先生《1914—1990》,字莲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在陈寅恪先生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租庸调到两税法》,嗣后赴美,就读于哈佛大学历史系,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即留哈佛任教,五十年代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晋书食货志译注》、《中国史专题讲授提纲》、《中国货币及信贷简史》、《中国制度史研究》、《汉学散策》、《汉学论评集》、《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等。在论其生平与学术的文字中,尤详备者当推其友人周一良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前者载于《中国文化》第六期;后者载于《时报周刊》三0九、三一0号,又分别收入作者在台北和上海出版的论文集《犹记风吹水上鳞》和《钱穆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