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當今台灣社會有關兩岸關係的討論有兩種:四百年來台灣就是獨立發展的,以及台灣向來與中國緊密相連。儘管他們引經據典,討論得頭頭是道,但卻與史實認知有所差距。 1989年,本書作者林滿紅教授剛通過她的第二個博士論文答辯,走在哈佛大學美麗的校園裡,聽到來自臺灣學生的統獨論辯,心裡不免有許多感觸;在一次偶然的機緣裡,林滿紅教授到厦門參加一場有關海關貿易的學術會議,主辦單位安排參觀厦門海關時,林滿紅教授在檔案中讀到日治時期台灣船掛著日本國旗駛向厦門海關的文件,內心受到極大的撞擊;經過十數年來的探索,海峽兩岸的分合問題常在作者胸臆翻攪,時時反芻咀嚼,乃匯集為本書中的篇章。 本書從東亞經濟圈的角度研究歷史,並在《馬關條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中日和約》的法理基礎上,闡述台灣的人民與領土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屬於中華民國;但就文化層面而言,台灣卻是保存中國社會經濟制度最完整的一個地方。作者並指出,造成兩岸分歧的根源是1895年日本據《馬關條約》索取台灣,而非1949年後的國共分裂。 因此,作者認為目前的兩岸關係不只是國內問題,更是國際問題。若兩岸能從歷史事實中釐清問題的根源,在現有的版圖上建立中華國協,則不失為促進東亞和平的一條可行之道。
作者简介
林满红(1951年2月12日—),本籍台中雾峰,台湾历史学家。国立台湾大学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与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文博士。历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史馆馆长。专攻领域为台湾史、清史、东亚经济史、政治经济思想史。特別探討的問題包括近代中國或台灣的口岸貿易與腹地變遷、晚清的鴉片觀與國內供應、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十九世紀中國透過銀在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等方面產生的關連、亞太商貿網絡與台灣商人、台北和約與亞太世界等等。著有《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1860-1895》、《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台湾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史》、《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银线:十九世纪的世界与中国》)、《經貿臺灣與大歷史》等。主編《臺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一八九五系列」(10本)》、《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歷史 第一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