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前言

《平家物语》的成书时期,相当于中国南宋嘉定年间,比《源氏物语》晚问世二百年左右,所汲取的中华文明的养分,比《源氏物语》更为深厚。
首先,《平家物语》全文以日语假名、汉字混合使用,众多段落采用“七五调”和对仗工整的骈辞俪句,再与散文体相融合,注重声调的节奏,形成了独特的韵散交错、音律铿锵的文体。
其次,《平家物语》将中国历史与全书内容进行了巧妙的衔接。据统计,全书引用中国诗文典故共124处,直接引用原典文句的有72处,借用汉文典故的52处。引文有确切出典的108处,所涉及的古籍范围极广,从先秦到唐代,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礼记》、《周易》、《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贞观政要》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直接引用的例子。所涉及的中国历史人物,古圣先贤、文臣武将有七十余人。此外,尚有四十余则被引用的中国史事。
第三,《平家物语》着力强调儒家的道德观。通过平重盛这个典型的“忠孝仁义”俱全的正面人物,将儒家礼治、德政,以及仁恕之道尽可能多地展现在作品中。在倡导仁、德、礼的同时,《平家物语》还突出赞美了“爱”的力量。

内容简介
  12世纪末,平安王朝已走到尾声,天皇与贵族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日益衰落,拥有领地和私人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全面抬头。源氏和平家作为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重权的两大武士集团,因盘根错节的复杂恩怨,以及对统治权力的觊觎,终于在公元1156年至1185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平家物语》以史书编年体为主轴,站在平家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源氏和平家争夺权力的全过程。
  1~5卷讲述平忠盛发迹,由武将擢升为朝廷重臣。后来其子平清盛当上太政大臣,平家显赫一时。但平家在掌权之后,迅速腐化堕落,骄奢霸道、为所欲为,上不敬天皇、下不恤百姓,破坏佛法、凌夷朝威,引来朝野上下极大不满。法皇和旧贵族密谋倒平,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
  6~8卷讲述平清盛因病辞世,由于长子平重盛已死,只好由资质平庸的三子平宗盛继承家业。平家开始盛极而衰。这时各地源氏后裔,经过多年积蓄力量,蜂起举事。除镰仓源赖朝外,木曾义仲也在北陆崛起,起兵讨平,以风卷残云之势率先攻入京都,迫使平家举族撤往西国。
作者简介

  关于《平家物语》的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由于吉田兼好在《徒然草》的第二百二十六段中,记载着:“後鳥羽院の御時、信濃前司行長、稽古の譽ありけるが……此の行長入道、平家物語を作りて、生佛といひける盲目に教へて語らせけり。”所以有研究者据此认为作者是信浓前司行长(信浓是国名;前司是官名,前国司之意;行长是名字;姓氏未知),他写了3卷本或6卷本的《平家物语》后,再传授给一位名叫生佛的盲琵琶师弹唱、传诵。这成为了平曲的开端,风靡后世。后来又有研究认为,12卷本《平家物语》的作者是参议吉田资经。然而此二说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逐渐无法取信于研究《平家物语》的学者。原因在于《平家物语》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类,属于素材长期累积型作品,其版本浩繁、差异明显,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不断变动,卷数越来越多,再加上用典丰富、行文风格多样,所以学界通常将《平家物语》视为集体创作的结晶作品。信浓前司行长、吉田资经只是这众多创作者中的一员,不过他们的名字有幸流传了下来,而其他参与创作的人,都湮没在了逝去的历史长河中。

目录

译序

 一、祇园精舍
 二、殿上的暗算
 三、鲈鱼
 四、秃发
 五、满门荣华
 六、祗王
 七、两代之皇后
 八、立匾的纷争
 九、火烧清水寺
 十、册立东宫
 十一、与殿下争道
 十二、鹿谷
 十三、鹈川合战
 十四、立愿
 十五、抬神舆
 十六、火焚大内
第二卷
 一、流放座主
 二、一行阿阇梨之事
 三、西光被斩
 四、小松的规劝
 五、替少将求情
 六、劝谏
 七、烽火事件
 八、流放新大纳言
 九、阿古屋松
 十、新大纳言遇害
 十一、德大寺殿
 十二、堂众合战
 十三、山门灭亡
 十四、善光寺被焚
 十五、康赖祝文
 十六、卒都婆漂流
 十七、苏武
第三卷
 一、赦文
 二、蹬足
 三、御产
 四、公卿齐聚
 五、大塔建立
 六、赖豪
 七、少将归京
 八、有王
 九、僧都辞世
 十、旋风
 十一、医师问答
 十二、无文太刀
 十三、灯笼大臣
 十四、献金远渡
 十五、法印问答
 十六、大臣流罪
 十七、行隆之事
 十八、软禁法皇
 十九、城南离宫
第四卷
 一、严岛御幸
 二、还御
 三、源氏齐集
 四、鼬事件
 五、信连
 六、泷口竞
 七、山门牒状
 八、南都牒状
 九、长佥议
 十、僧众齐集
 十一、宇治桥合战
 十二、高仓宫败亡
 十三、幼王出家
 十四、相士通乘
 十五、鵺
 十六、火焚三井寺
第五卷
 一、迁都
 二、赏月
 三、妖怪事件
 四、快马
 五、历数朝敌
 六、咸阳宫
 七、文觉苦修八、募化簿
 九、流放文觉
 十、福原院宣
 十一、富士川
 十二、五节会
 十三、还都
 十四、火焚奈良
第六卷
 一、上皇崩御
 二、红叶
 三、葵前
 四、小督
 五、檄文
 六、信使飞报
 七、入道辞世
 八、筑岛
 九、慈心坊
 十、祇园女御
 十一、邦纲辞世
 十二、州俣合战
 十三、沙哑声
 十四、横田河原合战
第七卷
 一、清水冠者
 二、出兵北国
 三、拜诣竹生岛
 四、燧城合战
 五、愿书
 六、坠落俱利迦罗谷
 七、篠原合战
 八、实盛
 九、还亡
 十、木曾致山门牒状
 十一、返牒
 十二、平家致山门连署
 十三、主上离京
 十四、维盛离京
 十五、圣主临幸
 十六、忠度离京
 十七、经正离京
 十八、青山琵琶
 十九、一门离京
 二十、弃福原
第八卷
 一、山门御幸
 二、名虎
 三、线团
 四、撤离太宰府
 五、院宣敕封征夷大将军
 六、猫间
 七、水岛合战
 八、濑尾杀身
 九、室山
 十、鼓判官
 十一、法住寺殿合战
第九卷
 一、名马生食
 二、宇治川先锋
 三、河原合战
 四、木曾败亡
 五、樋口诛罚
 六、六度立功
 七、三草布阵
 八、三草合战
 九、老马
 十、先后之争
 十一、二进二出
 十二、翻越险崖
 十三、越中前司之死
 十四、忠度之死
 十五、生擒重衡
 十六、敦盛之死
 十七、知章之死
 十八、落水
 十九、小宰相投海
第十卷
 一、悬首示众
 二、大内女官
 三、屋岛院宣
 四、回奏
 五、戒文
 六、押赴东海道
 七、千手前
 八、横笛
 九、高野山
 十、维盛出家
 十一、参诣熊野
 十二、维盛投海
 十三、三日平氏
 十四、藤户
 十五、大尝会
 十六、御幸高野
第十一卷
 一、逆橹
 二、胜浦?大坂越
 三、嗣信之死
 四、那须与一
 五、弓落水
 六、志度合战
 七、斗鸡?坛之浦合战
 八、远矢
 九、安德帝投海
 十、能登殿绝命
 十一、八咫镜归都
 十二、剑
 十三、一门游街示众
 十四、镜
 十五、文书
 十六、副将被斩
 十七、腰越状
 十八、大臣殿被斩
 十九、重衡被斩
第十二卷
 一、大地震
 二、染布匠人
 三、流放平大纳言
 四、土佐坊被斩
 五、判官离京
 六、吉田大纳言
 七、六代
 八、长谷六代
 九、六代被斩
灌顶卷
 一、女院出家
 二、移居大原
 三、御幸大原
 四、六道
 五、女院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