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前言

序 为什么书写历史

我来谈谈“为什么书写历史”。这就好比我们遇到困惑,要把过去的判例拿来研究一番,身体感到不适要把专职医生所写的病历找来看看一样,历史大概就相当于那个判例或病历吧。

正因为如此,人们要求正确的历史。然而,正确的历史没有被记录下来却是有例可循的。

中国有个被称为“ ” 的王朝, 在公元前1 0 2 8 年灭亡。在一般的历史书籍中,商王朝的后一个国王——纣王(?—前1027前后)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不祭祖灵,专听宠妃妲己之言,人民痛苦不堪,以致产生了“酒池肉林”这样的成语。因此,商王朝属下的一个大诸侯——周文王和他的儿子就把“商”灭掉了。

然而,3000年之后的1899年,人们发现了大量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上面记载着许多商王朝的史实。实际上,纣王在祭祀祖先、神灵等方面,反倒比自己的祖父、父亲更虔诚,在对待人民方面也并不残酷,有时甚至还很人道。

因为周是推翻自己的主君——“商”而建立起来的王朝,所以,也许他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编造了纣王可恶的谎言,这些内容反倒成了正史。所以,如果我们原封不动地相信史书上的内容,那就危险了。我们要思考历史是谁书写的,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书写的。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从隋朝过渡到唐朝的那段历史。李渊(565—635)作为隋朝的八柱国之一,同时又是太原侯,他对主君——“隋”举起反旗,建立了唐朝。然而,据《唐书》记载,这个大功却是李渊的次子、后来做了第二代皇帝的李世民(598—649)建立的,是李世民利用李渊的丑闻唆使自己的父亲反隋的。

但是,有个叫温大雅的记录者却留下了一部李渊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上面记载着李渊自太原起兵到登基称帝的那段经历。据起居注所载,李渊不仅不是受李世民的鼓动,反倒是他向李世民们阐述了起兵的必要性。我认为这个记录是正确的。

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哥哥做了唐朝第二代皇帝。因此,他为了显示自己对建立唐朝立有大功,就不惜让史官歪曲事实编造历史。

后世之人在书写历史时,可能会把每天发行的报纸等当作所谓的“实录”。但是,这种实录有时也会有假。因为既然有唐朝的许敬宗等为了金钱而篡改事实、编造历史的先例,当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以他们各自的立场为自己涂脂抹粉了。

因此,要收集大量的记录,对它们进行比较,对它们的异同进行检查,对它们是否正确、为何人所写等进行详细的勘校核对。这样所写出来的东西才是历史。

仔细阅读《史记》中的徐福、蒙恬及著名的荆轲等人的传记,我们就会清楚地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135—?)的写作手法和记述方式。即使对陈年旧事,司马迁也要调查取证。应该调查的事必须通过亲临现场来调查。这是需要我们效仿和学习的。

春秋时代的齐国有个叫崔抒的人。有个史官记下了“崔抒杀了主君”这件事,结果,那个史官被杀掉了。后来,那个史官的弟弟又那样写,同样也被杀掉了。当听到京城里的史官都被杀掉的消息,一个住在京城之外的史家,就背上竹简来到京城,目的是写上“他(崔抒)杀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史家要有“绝不作假”的气概。

我认为书写历史就是书写病历,所以我们必须留下正确的历史,而且还要具备鉴别各种记录的眼力。

内容简介

史林有声是陈舜臣先生关于中日历史和文化的又一本随笔文集。海外人士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注点和观察角度与我们通常所见有所不同。千百年来传统思想观念桎梏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圈子中。陈舜臣先生则在本书中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中日历史、文化的渊源、不同,以及各个事件间的相互影响。

作者简介

陈舜臣,日本著名作家,日籍华人,1924年出生于神户。1961年以《枯草之根》荣获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四十多年来始终创作不辍,作品达一百七十多部,写作范围涉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随笔游记等领域。

目录

I / 题史林有声

III / 序 为什么书写历史

001 / 部分

002 / 项羽和刘邦——泾渭分明的双雄

010 / 诸葛亮的秘密

017 / 不苟言笑的名审判长

020 / 伟大的蒙古

027 / 写耶律楚材

030 / 郑成功诞辰370 周年寄语

032 / 《天球飞翔》中的琵琶山

035 / 第二部分

036 / 交流的成果

039 / 破除20 世纪的禁忌之时

042 / 想象力的翅膀

048 / 永远繁荣之路

052 / 对大众无限亲切

054 / 晚 

056 / 紫禁城逸事

060 / 景观杂感

066 / 虎门之池

070 / 向草原和海洋的人民学习

075 / 中日两国的任务

084 / 香港回归

095 / 第三部分

096 / 三星堆文物

098 / 作为艺术的文字

102 / 汉诗和书法

106 / 来自时间和距离上的浪漫主义——参观正仓院展品

111 / 芭蕉和杜甫

117 / 广大的空间

121 / 油滴天目茶碗——由安宅收藏东洋陶瓷展所看到的

123 / 景德镇和宜兴

127 / 超越真伪

132 / 胸中逸气

135 / 翡 

139 / 第四部分

140 / 食物和历史

145 / 甘 薯

150 / 琉球的食物

155 / 美丽的梅

158 / 端 午

160 / 野 生

162 / 医食同源

167 / 八珍主人

173 / 树的果实及腊八粥

177 / 熊掌、驼峰

183 / 第五部分

184 / 与殷墟相匹敌的夏墟

189 / 未被写进历史的海边风景

203 / 南之路

219 / 古代的中日交往

226 / 丝绸之路,海上之路

230 / 中国的历史和信息

255 /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