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所起的作用。与纯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以致无暇顾及历史背景的研究比较,此书为读者揭示了理学作为士人的一种选择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而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另外,与从社会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讨理学如何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却对其义理核心存而不论的研究比较,作者对哲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够说明理学家的社会改革方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为何会被广大士人群体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缺乏对义理的认真对待,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理学家的政治与社会行为;而缺乏对理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加以掌握,我们亦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上的宋明理学之面貌。  作为欧美汉学中宋明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大型中国研究数据库的主持者,《历史上的理学》(“Neo-ConfucianisminHistory”,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8)是包教授十余年来在这个领域的最重要著作,而今年六月包弼德教授也因此书荣获哈佛大学的WalterChanningCabotFellow殊荣。    作者简介:  包弼德(PeterK.Bol)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查理斯·卡威尔(CharlesH.Carswell)讲座教授,他同时也主持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eseHistoricalGIS)以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eseBiographicalDatabase)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其著作包括ThisCultureofOurs:IntellectualTransitionsinTangandSungChina(1992,中译本《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并合编EmperorHuizongandLateNorthernSongChina:ThePoliticsofCultureandtheCultureofPolitics(2006)以及ConfucianismandEcology(1998)等书。包弼德最近十余年的研究专注于讨论理学的历史角色,以及从地方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目录

导论历史上的理学第一章11世纪时的新世界:比较750年与1050年对外关系南北问题商业与城市化社会变迁第二章在11世纪寻求一个新的基础知识分子的意见与科举考试对唐代上古模式的逐步否定新法:以立法规定的体制第三章理学家理学家与儒者加从外部探讨理学内部的历史符方法与问题附录第四章政治关于专制主义关于帝国的论述理学与政治理学的使命与士人帝国晚期的国家与理学:明初的重要性第五章学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理学学术“天地”、文明与人类社会现状作为解决方案的“学”,作为问题的“学”明代讲学的复兴第六章信仰有关判断与动机的问题作为信仰的“统一性”第七章社会在宋元时期为士人之学提供一种选择在宋元时期为家族提供另一种模式士人自发主义与宋元时期的社群从“自发性”到立法:明朝的立国大规模的复兴与重归自发主义后记中国历史和理学注释参考书目索引

作者简介

包弼德(PeterK.Bol),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查理斯·卡威尔(CharlesH.Carswell)讲座教授,他同时也主持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eseHistoricalGIS)以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eseBiographicalDatabase)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其著作包括ThisCultureofOurs:IntellectualTransitionsinTangandSungChina(1992,中译本《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并合编EmperorHuizongandLateNorthernSongChina:ThePoliticsofCultureandtheCultureofPolitics(2006)以及ConfucianismandEcology(1998)等书。包弼德最近十余年的研究专注于讨论理学的历史角色,以及从地方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