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導言
第一編 漢字思維
中文字的視像性與書法上的「勢」/宋灝(Mathias Obert)
書法作品的詮釋學向度/林俊臣
作為思想方法的字義解釋/林永勝
從出土寫本反省經學思想研究的理據與方法/范麗梅
第二編 跨文化哲學
儒家倫理思想與美德倫理學對話的一些方法論考量/王華
跨文化對話中的臺灣莊子學/劉滄龍
概念隱喻與跨文化哲學/鄧敦民
「人情」作為正義普遍原則的可能:從Mcknight 〈法律與道德〉對「人情」的理解談起/陳弘學
從山水到宮體:再探抒情傳統論的主體問題/曾守仁
目录
導言【第一編 文本與方法相遇:古典文本及其思維】
視像性與中國古代的形而上學 / 林永勝
言名作為方法:上博〈亙先〉「言名」思想論析 / 范麗梅
從「即成即虧」到「即遮即表」:關於《論語》、《孟子》「遮蔽、破壞、無言」三種遮詮法的使用 / 陳弘學
鏡映與詩境:再探抒情傳統論的主體問題 / 曾守仁
抒情傳統視域下的書法 / 林俊臣
【第二編 從方法回到文本:比較哲學與跨文化方法】
文本詮釋、現象學及批判省思 / 宋灝
對跨文化哲學中「橋樑概念方法」的一些反思:以蔣韜「人道抑或正義」先秦思想詮釋架構為例 / 王華
v 橋樑概念與比較哲學 / 鄧敦民
以莊子為方法:作為「旁觀者」的世界公民 / 劉滄龍
作者介紹
作者简介
林永勝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領域包含宋明理學、道教哲學、中國古代的氣論、身體觀與工夫論等相關問題。編著有《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及相關研究論文多篇。
范麗梅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後研究、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涉及古文字學、出土文獻學、先秦兩漢經學與思想史。主要著作有《言者身之文──郭店寫本關鍵字與身心思想》,以及單篇論文數十篇。
陳弘學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擁有中文、哲學、法律三系學士學位。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先秦子學與中國傳統法律、政治哲學。著有《哲學心靈與現代關懷──哲學概論的第一課》、《儒墨思想的現代詮解與觀照》。
曾守仁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詩學、文學理論與批評,從明清延伸至清民的易代之際文人與文化,著有《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關心具有臺灣色彩的抒情傳統論,並追問其理論基底與現實指向,除理論建構之外,並由此反思做為一個當代研究者的意義。
林俊臣
國立臺南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領域涉及書法美學與中國思想,並從事書法、篆刻之創作與評論。出版有《杖藜行歌林俊臣書法集》、《樗寫》等。
宋灝 (Mathias Obert)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當代美學、跨文化思維、身體現象學、中國書畫理論。著有Welt als Bild: Die theoretische Grundlegung der chinesischen Berg-Wasser-Malerei zwischen dem 5. und dem 12. Jahrhundert, Tanzende Bäume, sprechende Steine. Zur Phänomenologie japanischer Gärten,《漢學與跨文化思維》、《意義闡釋與時間性:華嚴宗詮釋學相關哲學研究》。
王華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先秦儒家、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與後設倫理學等。現階段研究致力於從《荀子》出發,採取互相參照與互補研究的方式,與當代美德倫理學相關研究對話。
鄧敦民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形上學與哲學邏輯。近年關注的議題包含:模態形上學與模態知識論、反事實條件句的語意學、因果模型、形上立基、自由意志的形上學等。
劉滄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涉及古典中國哲學關於氣的思想,以及德國尼采、法蘭克福學派當中美學與政治的部分。著有《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內在他者:莊子・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