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以歷史為解方,探究形塑淡水河百年風貌的人為與自然力量,試圖從水歷史與水文化的視角,指出與水共生的城市未來。

全書分成五部:

第一部「河流的個性」上溯十七、十八世紀,解開淡水河的命名由來與「臺北湖」傳說之謎。

第二部「河流的豐饒」描繪河畔居民豐富多元的用水方式,從漁農業、航運貿易,到衛生用水與休閒美學,見證一座河港城鎮的誕生。河水興城,亦能覆城。

第三部「河流的明暗」接續探勘關於水災的紀錄與記憶,以及隨之累積的地方知識與社會慣習;

第四、五部從日治時期的「島都馭河術」至戰後「蛻變中的大河」,聚焦堤防、疏洪等形塑當今臺北地景的重大水利政策與工程,從政府、市民、水利專家等多重觀點,反思影響我們至今甚深的治水思維。

目录

淡水河生命地圖

推薦序 賴建信

推薦序 結合人文與治水科技的大河史/温振華

推薦序 淡水河與臺北的相愛相殺/于立平

導讀 藏於歷史的水智慧

第一部 河流的個性

第一章 為河賦名:異國旅人與漢人移民眼中的淡水河

第二章 流動的印記:淡水河河道變動的歷史謎題

第二部 河流的豐饒

第三章 水到渠「城」:臺北平原水圳系統與聚落的興起

第四章 肥美的時節:沿河漁業、養殖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五章 水之力:近代動力水車與市郊產業發展

第六章 人流與物流:河運交通與商貿網絡的形成

第七章 生命泉源:近代自來水系統與衛生下水道的整建

第八章 航向國際:淡水河築港與近代航運體系的興衰

第九章 河畔風景:河岸生活文化與近代休閒娛樂

第三部 河流的明暗

第十章 河已成災,何以成「災」:水災的歷史與社會建構

第十一章 與洪水共生:河畔居民的地方知識與調適手段

第十二章 合作應對災害:社子島拓墾共同體的災害韌性

第十三章 讓路於水:高地避險與分洪減災

第十四章 心靈縫合:水信仰與民俗活動的災後慰藉與認同形塑

【圖輯】河流美學

第四部 島都馭河術

第十五章 保護大稻埕:臺北近代城市堤防的誕生

第十六章 掌握河流:從調查「有用之河」到治理「無益之河」

第十七章 圍城之術:臺北輪中治水方案與近代高水堤防的形成

第十八章 河畔市民的治水想像與倡議行動

第十九章 島都之河的總合治理計畫

第五部 蛻變中的大河

第二十章 「戰勝自然」的官民提案:水庫、築堤或浚渫

第二十一章 築堤大戰:從地方之災到國家之災

第二十二章 尋求防洪「最佳」解:水利專家的初期研究調查

第二十三章 以大型工程為解藥:防洪治本計畫中的技術者身影

第二十四章 從改道到疏洪:變動世局中的臺北水之道

第二十五章 在聲浪中前進:工程實踐與在地居民的回應

結語 邁向未來的水之道

謝誌

淡水河大事記

注釋

【圖輯】河流生態

【拉頁】金子常光〈新莊郡大觀〉

作者简介

顧雅文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環境史、疾病史、水歷史與水文化、歷史GIS。著有《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測繪河流:近代化下臺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主編並合著有《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

李宗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專長為臺灣區域史、臺灣水利史、歷史GIS。著有《瑠公大圳》。

簡佑丞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專長為文化資產、產業遺產、水利史、城市史。合著有《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臺灣近代化文化資產 : 知水.溯源 : 22處水利文化資產導讀》。

合作出版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前身為一九六七年成立之「臺灣省水利局河川治理規劃總隊」,並於二○二三年正式改制為現名。秉持「專業」、「創新」、「永續」之核心價值,負責推動臺灣水利治理與規劃,主要業務包括:前瞻水利政策之研擬、水利技術之研究與開發、重大水利政策之規劃與試驗、建立水利規劃知識庫等。此外,亦辦理水資源供應、防洪治理、區域排水及河岸整治等規劃研究,積極推動水資源風險管理與韌性建設,致力為臺灣打造更安全、永續且具前瞻性的水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