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上冊

序文

壹、 民國史的發展與走向

第一章 從改革、革命到告別革命──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省思

第二章 近代中國制度的移植與異化──以一九二○年代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為例的討論

第三章 繼承與創新──中華民國百年來的高等教育

第四章 政治轉型的挑戰──近代中國「黨國」體制的發展與省思

第五章 走出「黨國體制」的陰影──中國國民黨的轉型(一九五○~二○一○)

第六章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史的研究──新資料、新視野

貳、 婦女史研究

第一章 兒女情短、英雄氣長?──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

第二章 娜拉出走以後──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

第三章 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一九二○~一九二一)

第四章 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近代中國節育的反思──從一九二○年代《婦女雜誌》出版產兒制限專號說起

第五章 革命與戀愛──一九二○年代知識分子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

第六章 「好女要當兵」──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的創設(一九二七)

第七章 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

第八章 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

中冊

叄、民初政局發展

第一章 辛亥革命百年:臺灣觀點

第二章 南洋僑界的卜式:鄧澤如與辛亥革命(一九○六~一九一六)

第三章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孫黃兩派的政治活動(一九一三~一九一七)

第四章 民初孫中山、宋慶齡的情誼

第五章 尋求新的革命策略──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一九一七~一九二七)

第六章 廣東革命政府的關餘交涉(一九一八~一九二四)

第七章 陳炯明與孫中山、蔣介石(一九一八~一九二二)──由《蔣介石日記》的觀察

肆、抗戰前的中國

第一章 北伐前學運的動向(一九二○~一九二七)

第二章 「學閥」乎?「黨化」乎?──一九二五年的東南大學學潮

第三章 「竺震旦」與「驅象黨」──一九二四年泰戈爾的訪華與東西文化之爭

第四章 北伐時期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

第五章 抗戰前的中央與地方──以蔣介石與廣東陳濟棠關係為例的探討(一九二九~一九三六)

第六章 對訓政時期江西縣長的一些觀察(一九二六~一九四○)

下冊

伍、 抗戰中國

第一章 凝聚抗戰共識──廬山談話會的召開

第二章 抗戰時期的遷徙運動──以人口、文教事業及工廠內遷為例的探討

第三章 臺灣革命同觀會與臺灣光復運動(一九四○~一九四五)

第四章 抗戰時期在大陸的臺灣抗日團體及其活動

第五章 一九四○年代中英香港問題的交涉(一九四二~一九四五)

第六章 為戰後中國外交綢繆──國際問題討論會(一九四一~一九四五)

陸、 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

第一章 蔣介石的日記與民國史研究

第二章 重評蔣介石

第三章 面對強鄰:一九三五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

第四章 「最後關頭」已到:一九三七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

第五章 日記、檔案中的蔣介石、宋子文和史迪威(一九四○~一九四四)

第六章 蔣介石:一位彈性的國際主義者──以一九四二年訪印為例的討論

柒、戰後中國

第一章 總裁的「首腦外交」──一九四九年蔣中正出訪菲韓

第二章 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一九四七~一九五○)

第三章 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一九四九~一九六九)

第四章 「文化跨海」:戰後初期臺灣學術與文化走向—以許壽裳、傅斯年領導的機構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