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描写了在东亚变幻的国际局势中迎来封建王朝鼎盛期的明朝两朝历史。明清两朝这一时期可谓是东亚古代传统社会最后的繁荣时期,在繁荣的背后是传统的朝贡贸易、国际秩序的变动。本书在梳理这一时期明清两朝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在东亚乃至亚洲的广阔视野之下审视中国乃至东亚社会传统体制最后的辉煌巅峰以及走向。本书与传统的断代史不同,涉猎内容庞杂广泛,是一部融合了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历史的综合性历史著作。目录第一章东亚世界的地壳变动宋元时代的遗产可视的东亚世界/蒙古帝国的伞盖风雨飘摇的高丽王朝恭愍王的反叛/庆州锲氏/李成桂的崛起元末动乱与朱元璋贫困的淮西地区/元末动乱/朱元璋势力的崛起明朝统治的确立淮西风气/儒教的正统主义/恐怖政治李朝的建国太祖李成桂的即位/龙之泪伟大的发明:训民正音/罕见的独裁者——世祖开阔的国际视野《海东诸国纪》/朝鲜使节眼中的中世日本第二章明王朝的发展明初政权的“南与北”明王朝的重心/建文帝和燕王/迁都北京/新首都北京永乐时代的发展远征漠北/东北的女真族/郑和的大航海事业/宦官和周边民族明朝的朝贡世界明代的朝贡关系和海禁/琉球与马六甲处于守势的明王朝土木之变/万里长城和九边重镇明代中期的国家与社会成化、弘治的盛世/皇帝与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和绅士不想当皇帝的皇帝第三章两班的世纪——16世纪的朝鲜柳希春和《眉岩日记》《眉岩日记》柳希春的生涯/丰富多彩的登场人物两班官僚制宫崎市定的朝鲜科举论/李朝时代的科举制度与中国科举的比较/科举和两班士林派政权成立的意义亲族之“网”环绕着柳希春的亲族群/双系的亲族观念族谱编纂之始/小说《洪吉童传》的作者问题乡村社会和地方统治潭阳乡案/两班是一种身份吗留乡所和京在所开发的时代两班的经济实力两班的精神世界藏书家柳希春/启蒙精神16世纪的大儒们/文学之心时代的转变此后的希春一族舞台的变化党争之始/狭隘的国际视野第四章明王朝后期的光与影北边防卫和财政问题风俗的变化/北边局势——越过长城的汉人明朝财政和白银问题东南沿岸的倭寇日本白银的登场/倭寇集团的成长嘉靖大倭寇/北虏南倭问题的缓和北虏南倭与白银的流动明末的都市和农村官僚、商人的财富积蓄/农村手工业城市的服务业共同性与秩序阳明先生的顿悟赤子之心明末社会与阳明学/阳明学的激进化和对阳明学的批评政治的季节嘉靖帝时代/徐阶与海瑞张居正时代/中央与地方魏忠贤与开读之变/草莽志士与“粗鲁”的英雄明末的“市民”社会/臃肿的病人第五章华夷变态世界体系与东亚《华夷变态》/白银问题与19世纪的比较壬辰、丁西倭乱“商业时代”和新兴国家/安东郡的河回之地壬辰、丁酉倭乱/占领地的日本军队边境的反抗势力边境“权力”的簇生/辽东军阀李成梁南海巨擘郑芝龙/南北的新兴势力清朝的成长努尔哈赤的出身/后金的建立后金的进击/皇太极时代明朝的灭亡贫困农民的起义/从传说到史实北京陷落与清军入关/南明政权清军对汉地的征服/明朝的遗民清朝统治的确立郑氏与台湾/三藩之乱周边势力间的决战第六章朝鲜社会的成立胡乱和小中华被囚禁的王子们/光海君的均衡外交《李朝实录》与两个版本的《光海君日记》仁祖反正与胡乱/小中华党争漩涡中的人们党争的经过/罗州罗氏和海南尹氏对党争的评价统治体制的重组税制的变革/均役法/户籍和量案传统农耕方法的确立传统的形成荷兰人眼中的17世纪朝鲜/亲族制度的变化“□(特殊字符)”的形成“□(特殊字符)”与商业商业的地位第七章清朝的和平康熙帝时代的周边环境康熙帝的时代/东南的海上贸易清朝与俄罗斯的遭遇与准噶尔的战争清朝皇帝的两副面孔大汗与皇帝/赐宴与围猎紫禁城内的学者皇帝/历法之争清朝皇帝的多文化素养/奏折政治清朝国家的构想雍正帝的即位/《大义觉迷录》雍正帝的社会观/皇帝手中的“绳梯”欧洲人眼里的中国天主教传教与礼仪问题/启蒙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第八章新的挑战者一李朝末期的朝鲜围绕乡村社会主导权的争夺乡战/乡吏的世界/乡吏的组织与作用乡吏层的两班志向实学与天主教实学的“发现”/《热河日记》的批判精神实学思想家的位置/天主教的传入两班对天主教的受容/中人阶层对天主教的受容燕行使和通信使正祖的梦想与挫折英祖与荡平策/正祖与奎章阁正祖与丁若镛变动的预感身份制的动摇/奴婢制的解体《春香传》的世界近代的展望民乱的时代/兴宣大院君的登场大院君的权力基础第九章从盛世到危局《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清代的士风/“红楼梦论争”科举与中国社会/清朝的考证学“十全老人”乾隆帝版图的扩大/清朝的统治构造繁荣的时代粮食暴动频发欧美商船贸易的繁荣广州贸易体系山区经济与动乱东西方“人口论”移民的社会嘉庆白莲教之乱第十章人与社会——比较传统社会论中国的“家”与社会团体差序格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