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一个日本学者的视角考察鲁迅前半生及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文学活动,并通过文献研究给出作者的思考。作者是鲁迅研究的著名学者,该书集作者大半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希望该书可为国内学界的鲁迅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以及更多文献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关于鲁迅的“明”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思想的再现

1 关于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思想

2 关于1918年前后的“明”

第三节 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挫折

1 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

2 辛亥革命的挫折

第四节 “明”的再现与类似性中的本质不同

1 “暗”的出现

2 “明”的再现和“暗”

3 “明”的类似性中的性质差异

第二章 与《工人绥惠略夫》的邂逅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问题的提起

1 1918年至1920年前后鲁迅的思想特征

2 关于《娜拉走后怎样》所表现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第三节 《工人绥惠略夫》的冲击

1 《工人绥惠略夫》概要

2 对《工人绥惠略夫》的共鸣与冲击

第四节 1920年以后的纠葛与摇摆

1 思想的困境和《新青年》停刊

2 绥惠略夫式的视角

3 亚拉借夫式的人生观

第五节 关于《即小见大》

第三章 关于鲁迅的复仇观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早期文学活动(1903—1909)时的复仇观

第三节 受挫的改革者的复仇观系谱

1 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与辛亥革命的挫折

2 1918年以后受挫的改革者复仇观的系谱

3 关于使自新感情净化得以实现的条件

第四节 遭到背叛的献身者的复仇观系谱

1 长子的献身和反向的个性主义者的献身

(1)作为长子对周作人夫妇的献身

(2)作为反向的个性主义者对文学青年的献身

2 遭到背叛的献身者的复仇观系谱

第五节结束语

第四章 早期文学活动至1920年前后鲁迅的民众观

第一节 早期文学活动(1903—1909)所呈现的民众观

第二节 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挫折的影响

第三节 1918年至1920年的民众观

1 对未觉醒民众的隔阂感和绝望感

2 对旧社会的牺牲者?弱小者的同情与“朴素之民”的系谱

第四节 1920年前后与《工人绥惠略夫》时期的民众观

第五节 结束语

第五章 关于鲁迅的“个人的无治主义”的一个见解

——附 江坂哲也译《〈革命的故事〉序》(安德烈?比拉尔特著)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解释“个人的无治主义”的两个方向

第三节 关于“无治的个人主义”中的“个人主义”

第四节 结束语

第五章 附录 江坂哲也译《〈革命的故事〉序》(安德烈?比拉尔特著)

第六章 关于《孤独者》

第一节 讨论《孤独者》之前

1 早期文学活动的特色

2 “明”与“暗”

3 对文学青年的献身性活动

第二节 关于与《工人绥惠略夫》的关系

1 与《工人绥惠略夫》的关系

2 《工人绥惠略夫》的梗概与共鸣

第三节 对《孤独者》的解释

1 关于对魏连殳批判和解释的论点

2 关于是堕落还是复仇

3 《孤独者》梗概

4 《工人绥惠略夫》的定位和自虐性复仇

第四节 关于复仇的心理

1 关于女师大风潮

2 与文学青年的关系

3 为了自新的感情净化和对反向的个性主义的克服

第七章 关于鲁迅的《伤逝》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关于《伤逝——涓生的手记》的解释

1 关于把涓生与鲁迅混淆的问题

2 如何看待涓生子君小家庭破裂的原因

3 关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评价

第三节 与近代恋爱观的关系

第四节 关于《伤逝》表现中的鲁迅个人的必然性

1 与许广平的爱情确认

2 与朱夫人的关系

3 关于《伤逝》表现的鲁迅个人的必然性

第八章 厨川白村与1924年的鲁迅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厨川白村与鲁迅作为文学者的立场?理论的共同点

第三节 基于共同点的翻译厨川白村的其他原因

1 关于翻译《出了象牙之塔》的原因

2 关于翻译《苦闷的象征》的原因

3 重新探讨翻译《出了象牙之塔》的原因

第四节 厨川白村作品——引导1924年鲁迅文学活动的文学理论

第九章 关于《苏俄的文艺论战》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关于《苏俄的文艺论战》

1 目录

2 内容

第三节 如何认识与鲁迅的关系

1 推行有岛武郎式文学观、人生态度的一面

——尤其关于内在要求和宣传的问题

2 关于对旧文学的继承问题

3 关于《前记》

第十章 鲁迅与《壁下译丛》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关于《壁下译丛》的编排方法

第三节 有岛、武者小路提出的论点

1 文学之基础在于个性(内在要求?自我)

2 关于民众与革命知识分子的联合问题,采取自我限制性联合

第四节 从片上、青野的论述推测其认识方法

1 文学之基础在于个性(内在要求?自我)

2 在民众与革命知识分子的联合问题上采取自我限制的联合

第五节 《壁下译丛》与革命文学论争的关系

第六节 结束语

1 关于《小引》的解读

2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程中《壁下译丛》的含义

第十一章 关于勃洛克、片上伸与1926年—1929年前后的鲁迅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关于对《十二个》中勃洛克革命观的解释

1 《十二个》概要

2 托洛茨基的见解

3 片上伸的见解

第三节 作为过渡时期存在的勃洛克和片上伸

第四节 片上伸的问题意识与鲁迅

1 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

2 有关无产阶级文学论点的明确化

第五节 结束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