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推薦序/劉士永
🌴
導論 近代臺灣史研究的「文化轉向」與全球視野
一、楔子:黃旺成的林投帽
二、文化轉向與新文化史
三、借鏡《維梅爾的帽子》
四、物、感官、全球視野與日常生活史
🌴
第一章 日常:都市生活/一九二○—一九四○
一、文青的日常/黃旺成
二、休閒活動
三、臺北市的傳書鳩熱
四、戰時體制下的生活
🌴
第二章 觀看:博覽會時代
一、臺灣物產宣傳:一九二五/巴黎世界工藝美術博覽會
二、體驗地方:中部臺灣共進會與行啟
三、博覽會參觀者的視角
🌴
第三章 製作:臺灣物/物產與世界
一、天皇銀婚禮物紅珊瑚
二、蓪草與蓪草紙:新竹婦女的熱門副業
三、塑造地景:秩父宮雍仁親王的角板山視察
四、打造記憶:百年學校裡的奉安庫
🌴
第四章 感官:物的日常影響
一、讓黃旺成全身搔癢的南京蟲
二、自轉車的普及與竊案
三、味素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四、三井物產會社進口的朝鮮人參
五、地震:新竹、臺中州的創傷記憶
六、一張文協演講傳單中的停電史
🌴
第五章 移動:戰時體制與戰後日常
一、戰爭的全球微觀史:臺南/北平/遵義/列寧格勒
二、村裡村外:眷村的日常
三、吳新榮之子的東海大學考試:大學的在臺復校熱
四、幫美國人養鳥:一九六〇年代的金絲雀熱潮
🌴
結語 國家、制度與日常生活:近代世界中的臺灣
一、一九六五年的吳新榮
二、物質打造的近代臺灣史
三、全球網絡中的臺灣
四、國家與日常生活
五、歷史變動中的能動者
🌴
參考書目
目录
推薦序╱劉士永導論 近代臺灣史研究的「文化轉向」與全球視野
一、楔子:黃旺成的林投帽
二、文化轉向與新文化史
三、借鏡《維梅爾的帽子》
四、物、感官、全球視野與日常生活史
第一章 日常:都市生活╱一九二○—一九四○
一、文青的日常╱黃旺成
二、休閒活動
三、臺北市的傳書鳩熱
四、戰時體制下的生活
第二章 觀看:博覽會時代
一、臺灣物產宣傳:一九二五╱巴黎世界工藝美術博覽會
二、體驗地方:中部臺灣共進會與行啟
三、博覽會參觀者的視角
第三章 製作:臺灣物╱物產與世界
一、天皇銀婚禮物紅珊瑚
二、蓪草與蓪草紙:新竹婦女的熱門副業
三、塑造地景:秩父宮雍仁親王的角板山視察
四、打造記憶:百年學校裡的奉安庫
第四章 感官:物的日常影響
一、讓黃旺成全身搔癢的南京蟲
二、自轉車的普及與竊案
三、味素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四、三井物產會社進口的朝鮮人參
五、地震:新竹、臺中州的創傷記憶
六、一張文協演講傳單中的停電史
第五章 移動:戰時體制與戰後日常
一、戰爭的全球微觀史:臺南╱北平╱遵義╱列寧格勒
二、村裡村外:眷村的日常
三、吳新榮之子的東海大學考試:大學的在臺復校熱
四、幫美國人養鳥:一九六〇年代的金絲雀熱潮
結語 國家、制度與日常生活:近代世界中的臺灣
一、一九六五年的吳新榮
二、物質打造的近代臺灣史
三、全球網絡中的臺灣
四、國家與日常生活
五、歷史變動中的能動者
參考書目
作者简介
蔣竹山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