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家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合,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歷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致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系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卷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詩詞、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目录

聯經中文版序 孫康宜

英文版序 孫康宜 宇文所安

致謝 孫康宜

卷下導言 孫康宜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文學(1375─1572) 孫康宜

一 引言

二 明初至1450年的文學

(一)政治迫害和文字審查

(二)宮廷戲曲和其他文學形式

(三)永樂朝的台閣體文學

三 1450─1520:永樂朝之後的文學新變

(一)舊地點,新視野

(二)戲曲和民歌

(三)八股文

(四)1450年之後:台閣體文學的新變

(五)復古運動

(六)蘇州的復興

四 1520─1572:中晚明之際的文學

(一)貶謫文學

(二)重建女性形象

(三)改造小說中之英雄主義

(四)戲曲的改寫與創新

(五)後期復古派:後七子

第二章 晚明文學文化(1573─1644) 呂立亭

一 引言:晚明與書籍史

二 菁英形式

(一)文社

(二)李贄:職業作家

(三)詩歌與詩歌理論

(四)詩歌與職業文人

(五)非正式寫作

三 小說與商業菁英

(一)引言

(二)《金瓶梅》

(三)小說評注

(四)敘事生態

(五)馮夢龍與凌濛初

四 戲曲

(一)南方戲曲的興起

(二)《牡丹亭》與「情教」

(三)作偽與崇尚真實

(四)尾聲

第三章 清初文學(1644─1723) 李惠儀

一 物換星移

(一)從晚明到清初

(二)清初人對晚明文化的回顧與反思

(三)文學的社會根基

二 清初文學的歷史與記憶

(一)面對歷史

(二)記憶文學

(三)風流雲散

三 新舊之間

(一)翻案與圓融

(二)奪胎換骨:評點、續書、傳承

(三)新典範、新正宗

四 別有天地

(一)幻界

(二)戲劇的總結與高峰

(三)1723年的文學景觀

第四章 文人的時代及其終結(1723─1840) 商偉

一 引言

二 漫長的乾隆時期:文學與思想成就

(一)知識生活與文學流派

(二)文人小說的形成

(三)文人劇與地方戲

三 失去確定性的時代:1796─1840

(一)拓寬的視野

(二)閨秀與文學

(三)鞏固文人文化:前景與掙扎

第五章 說唱文學 伊維德

一 引言

二 早期的敘事詩、變文和諸宮調

三 早期的寶卷和道情

四 詞話和俚曲

五 表演與文本

六 鼓詞、子弟書及其他北方說唱類型

(一)鼓詞

(二)子弟書

(三)其他類型

七 彈詞和江南地區其他說唱類型

(一)白蛇和小青

(二)彈詞表演

(三)女性彈詞創作

(四)清曲和山歌

八 南方傳統說唱

(一)木魚書

(二)竹板歌和傳仔

(三)潮州歌冊和台灣歌仔冊

(四)女書文學

九 寶卷(續)

十 四大著名傳說

(一)董永和織女

(二)孟姜女和長城

(三)梁山伯與祝英台

十一 結語

第六章 1841至1937年的中國文學 王德威

一 1841─1894:文學寫作與閱讀的新論爭

(一)從龔自珍到黃遵憲:詩學的啟示

(二)文的復興:桐城派的悖論

(三)頹廢與俠義:早期現代小說的興起

(四)早期現代文人的形成

二 1895─1919:文學的改革與重建

(一)文學改良的論爭

(二)晚清文學生產

(三)小說的多重軌跡

(四)革命(revolution)與迴旋(involution)

三 1919─1937:現代文學時期

(一)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

(二)現代初期:1920年代的文學和文人文化

(三)鴛鴦蝴蝶派

(四)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五)與現實主義對話

(六)抒情中國

(七)現代主義:上海、北京及其他地方

四 翻譯文學、印刷文化和文學團體

(一)西方文學和論述之翻譯 石靜遠

(二)印刷文化與文學社團 賀麥曉

五 尾聲:現代性與歷史性

第七章 從1937年迄今的中國文學 奚密

一 引言

(一)抗戰文藝

(二)統一戰線:重慶

(三)日趨成熟的現代主義:昆明與桂林

(四)淪陷北京的文壇

(五)上海孤島

(六)香港避難所

(七)延安與整風運動

(八)殖民地台灣

二 內戰結束及新時代的開始(1949─1977)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台灣

(三)香港

三 互動與抗爭(1978年迄今)

(一)中國大陸

(二)台灣

(三)香港

四 印刷文化的近期轉變與新媒體的興起 賀麥曉

(一)中國大陸國內出版體系的轉變

(二)海峽兩岸出版及國際版權貿易

(三)全球文學市場

(四)新媒體

(五)論壇

(六)審查

(七)網路文學與印刷文學的關係

結語 華語語系書寫與華人離散 石靜遠

參考書目

本卷作者簡介(依本卷目次排序)

索引

作者简介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他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并迅速与其相恋,至今犹然。1972年,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 827-860》《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 诗与欲望的迷宫》,以及最近的《中国文论》和《他山的石头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