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近年國際間興起一股暗黑旅遊的熱潮。在這一波浪潮裡,集中營、監獄、不義遺址成為觀光主題。面對這些不願面對的暗黑過去,東亞又有獨特的歷史脈絡。

  本書聚焦於台灣、韓國、中國自日本殖民時代留存下來的刑務所。這些刑務所建造於日本帝國邁向現代化的二十世紀初,原本象徵著日本有能力追上歐美大國,以更人道的方式對待罪犯,躋身列強之林。

  但二戰之後,有些案例裡的刑務所卻轉而被記憶成日本帝國殘酷、不人道的證據;有些案例的刑務所則脫離原本殖民脈絡,成為美學的靈感來源。兩位作者將監獄視為一扇窗,而我們可以透過這扇窗來理解現代東亞國家的建構和轉型。

  研究發現,在選擇性記憶(或遺忘)的背後,多重邏輯彼此相互影響。如何保存這些監獄襲產取決於由哪個政治立場來進行敘事,結果往往爆發衝突和矛盾,無法增添國族共同體的光輝,這樣一種不和諧,展現了「困難」之所在。以韓國西大門刑務所為例,戰後西大門刑務所體現的韓國白色恐怖歷史經常被排除在視線之外,因為將刑務所視為單純的日本殖民產物,才能有效凝聚反日共識,打造國家認同的目的,使得「反日」成為西大門刑務所的敘事主軸。

  在東亞崎嶇轉折的歷史裡,襲產也具備跨境的特質,能開啟各國外交合作的契機。以中國旅順日俄監獄為例,兩國針對「尋找安重根遺骨」展開時斷時續的交流。對韓國獨立運動來說,安重根是刺殺伊藤博文的民族英雄,對中國來說,這段歷史同時見證著中國遭受西方和日本的壓迫。不過,兩國合作並不順利,過程仍然深受現實政治的影響。

  除了監獄本身的歷史,監獄周邊的居民,在都市化過程中面臨拆遷的命運,這種將記憶抹除的暴力,也再次重述了刑罰國家的運作邏輯。作者以台北監獄為例,提出我們如何可能重拾「責任地理」,讓更多衝突被看見,而非抹除?

  作者期待透過跨境比較的視野,開啟更多批判性的反思:監獄如何選擇性地被轉變成襲產,而監禁的記憶又是如何被重新放在國族主義的框架中看待,結果反而再次監禁了這些東亞城市的記憶,而不是讓公民社會在民主過程中獲得解放。

目录

中文版新序

序論

第一章 東亞地區懲罰的現代化

第二章 殖民監獄的記憶級別

第三章 帝國境內監獄的流入與流出

第四章 旅順日俄監獄:處於殖民性路口的意外襲產

第五章 形塑於殖民監獄的「獨立」地景:首爾西大門刑務所

第六章 殖民邊緣上被錯置的記憶:臺灣的數個案例

第七章 重新闡連苦痛恥辱地方成為世界遺產?

第八章 在臺北複製六本木丘?斷連、抹除不和諧之地

結論 作為襲產的監獄,在後殖民東亞地區的再生

作者简介

黃舒楣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近年專注於襲產、記憶、空間政治的交集,長期與韓日同儕合作跨境比較研究,近期在東京大學進行訪問研究。續此專書出版後又主編合輯《記憶前沿:困難襲產與後殖民國族主義的跨界政治》(Frontiers of Memory: Difficult Heritage and Cross-border Politics of Postcolonial Nationalism,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2)。學院外亦參與公共事務,擔任第一屆、第二屆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委員以及女建築家學會理事(2022-2026)。

李炫炅Hyun-Kyung Lee

  韓國西江大學批判全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劍橋大學襲產研究博士,曾在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進行博士後研究。近年除了研究教學,亦擔任韓國世界遺產辦公室、文化襲產部門諮詢專家。

譯者簡介

李易安

  彭博社駐臺記者,曾任職於《報導者》、《端傳媒》。曾獲Openbook好書獎、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新聞大獎、臺灣卓越新聞獎。著有《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斷裂的海》,譯有《監控國家》、《歐亞帝國的邊境》、《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