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沒有名字的人」書寫團隊透過自身的書寫與採訪,希望拼湊出台灣當代平埔族群的真實樣貌。被採訪的對象包括二十位平埔族群的青年,他們的身分跳脫非「原」即「漢」,非「生」即「熟」的二元框架,以混血的姿態——包括族群的、語言的、信仰的、認同的,混雜存在。在面對如此雜揉的身分處境,這群青年或是感到困擾、徬徨,或是特別有想法而不斷思考,進而積極追尋或選擇逃避這樣的身分。可是當他們想大聲說出自己的名,現行的族群政策卻又再次給他們迎頭一擊。
根據現行的《原住民身分法》,原住民身分的取得是國民政府依據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的註記做的認定,而不是以血統、認同、文化等標的來檢驗山地/平地原住民的身分。然而,現在卻以文化存續的程度,限縮了平埔族群回復身分的權利空間……。
族群的邊界與框架是權力者認定的,彷彿當我說是「某某族」時,就必須講甚麼語言、穿著什麼衣服、吃甚麼食物、唱甚麼歌、拜甚麼神,否則就無法承認我的存在。但現實的族群樣貌卻是複雜的、移動的、混血的,唯有正視平埔族群部落鑲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事實,肯認族人真實的生活處境與經驗,進而重新審視族群的定義,才能讓被奪去名字的人,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而不再是沒有名字的人。
目录
【推薦序】補修、修補,然後住在自己裡 馬翊航(《幼獅文藝》主編)【推薦序】成為不再被認同困住的人 賴奕諭(菲律賓原住民族研究者,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系博士生)
【推薦序】正名,延續族群生存與認同的積極性作為 Ciwang Teyra(太魯閣族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找回自己的名字,尋得回家的路 方克舟(Mata.Taiwan創辦人)
楔子
第一部 恆春半島的魔幻舞台
01 沒有名字的人:潘宗儒
02 「ima ka aku?」關於我是誰?:Awui Kaisan
03 你是原住民嗎?:余奕德
04 偏要固執地記著:陳以箴
05 吐出那口沉重的氣:方惠閔
第二部 群像故事:二十段旅程
01老祖娘娘的壽宴:丁肇義
02 生熟聯姻:潘婕瑀
03 歸來,如何?:潘宗緯
04 被屠殺的記憶:潘啟新
05 認同不是單選題:潘佳佐
06 最在地的異國臉孔:張俊偉
07 不想再被消失:Tuwaq Masud 杜佤克.瑪蘇筮
08 觀看的實踐:Uki Bauki 潘昱帆
09 以凱達格蘭為名的路:潘彥廷
10 背著祖靈的重量:Bauke Dai’i 潘正浩
11 一輩子的賽跑:Kaisanan Ahuan 王商益
12 拉起一個圓:潘軒豪
13 以身為度:潘寶鳳
14 聽見道卡斯的聲音:劉秋雲
15 甦醒的語言:萬盈綠
16 追隨西拉雅獵人的腳步:Takalomay Kacaw 買啟文
17 回到這片河谷:潘麒宇
18 通靈少年:尤威仁
19 出走,是為了回家:Karai Akatuang 段柏瑜
20 混血調酒:李建霖
第三部 最最遙遠的路
後記
後記之前
潘宗儒
方惠閔
余奕德
張家瑋
陳以箴
參考文獻
作者简介
方惠閔
1989年生。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畢業,現任職於台中教育大學原住民族教育及文化研究中心。
朱恩成(Awui)
1992年生。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畢業。
余奕德
1990年生。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畢業,返鄉的freelancer,一直在作地形模型。
陳以箴
1991年生。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業,現就讀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班。
潘宗儒
1992年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現任職於屏東縣牡丹鄉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
攝影者簡介
張家瑋
1991年生。作品多與階級、教育等社會議題相關,現職自由接案攝影師、《報導者》特約攝影記者、One-Forty特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