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以往欧美学术界在论述抗战前夕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的作用时,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本书作者认为应从中国社会本身来寻求答案,为此,在翻阅爬梳了大量原始档案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此项课题进行重新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看法,供中国学界和一般的文史爱好者参考。

目录

序言章 重看史迪威 一个意外的战场和一次意外的使命 缅甸的失陷 盟军战略中的缅甸  失败的后果  胜算中的中国  开罗会议前的拖延和密谋  “霸王”准备期间开罗的“纸牌房”与失算  缅甸之收复  美英关系中进一步的困境  地面上的困扰  在中国的难处  美中关系中的烦恼   史迪威的解职 结论第二章 建立国民革命军 20年代的军事概念  新文化运动的反军国主义语境  作为革命工具的军队 军阀主义的来龙去脉  起源  影响  国民革命军  改组国民党  军事改革  军事委员会  财政改革 结论 第三章 北伐时期(1926—1928)的暴力文化 “三·二○”事件  孙中山逝世和领导权危机  北伐的问题  三月二十日事件 北伐的阶段(1926.7—1927.3)   国民革命军夺取武汉和南京  武汉与南昌的对垒 共产党对软弱的回应   担心“另一个三·二○事件”   陈独秀的政策  武汉之后 大爆发  混乱中的共产党  蒋介石的沉浮 蒋获胜的原因 结论第四章 南京十年(1928—1937)中的国民党政策及军事改革 遣散军队  仪式上和政治上的调动  内战  军事统治  战区行营   政务改革   保甲制度   保安队(团)   经济助力 为对日战争做准备  德国顾问  创建知识基础  一种战略的形成  备战   新生活运动 结论第五章 在北方的进取政策 国民党的地缘政治战略  苏联   西方强国 国内战略  走向西北联盟  国共谈判  危机   高潮  进取政策在战争爆发时经受考验 不确定性和敷衍塞责  战争升级和在华北的失败  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  联盟未竟 结论第六章 日军南下前的抗战 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  淞沪会战   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阶段  徐州会战   政治意义   台儿庄大捷   徐州的陷落  武汉会战  国民党的军事 次南岳军事会议  战争的第二阶段:从武汉会战到日本南进   阶段  第二阶段  冬季攻势  冬季攻势之后  向南进军 结论第七章 战时动员 1941年前的动员  初期的混乱  招兵  农业政策  供养军队  国民参政会   危机  招兵数下降  对军队的影响   工业动员 对策  土地税  全国总动员法  政府参与稀缺资源的分配  军方   梦想的终结  的转折 结论结论主要参考文献索引

作者简介

方德万(Hans J.van de Ven),荷兰人,1980年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中文系,入美国哈佛大学研习中国近代史,师从孔飞立教授。1987年获博士学位。随后任教于英国大学,现为该校第10任汉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从朋友到同志:中国共产党的初创》等,现在的研究项目为中国近代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