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回顧日本近代的歷史,剖析「親美」與「反美」意識的變化,指出日本最終被貼上「親美」的標籤,不只出於表面上政治、經濟或軍事的因素,而是在深層的日常生活與心理層面,早已將美國內化卻不自知。在台灣同樣也常不經意地聽見或提起:美國月娘卡圓、卡大粒;沒那個美國時間、吃那個美國仙丹。曾幾何時,美國代表又大又強、人生夢想,已不知不覺成為我們意識的一部分。強權的極致展現,不是窮兵黷武、耀武揚威,而是滲透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連結人們的欲望和情感。藉由本書的析論,必能讓我們産生自覺,擺脫內在的「政治的無意識」。《親美與反美》序章概略描述世界上「親美」與「反美」的趨勢變化,藉以凸顯日本獨特的「親美」意識,並指陳以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地緣政治學等鉅觀層次,在解釋日本親美現象上的局限;繼而提出輔以大眾文化、消費主義等微觀層面來解釋的企圖。第1章概灠從幕府到戰爭時期的近代日本如何接納「美國」,快速探討「自由」聖地的形象、大眾文化階次的美國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中性別議題的面向。接下來三個章節中,將以三個層次討論戰後日本如何接納「美國」:麥克阿瑟與天皇(國土空間)、鬧區與海灘(都市空間)、占領軍住宅與家電(居住空間)。以時代而言,第2章屬於占領期、第3章是從1940年到1950年代、第4章則是以1940年代到1960年代為中心。全書瞄準的是,從占領期到1960年代,美國主義在日本的重層作用。在這戰後日本視線的重層變化中,被割捨與遺忘了什麼?之中又建構了怎樣的戰後日本主體?這一切又如何從戰前以連續的方式支持後帝國的秩序?是本書要回答的問題;最後由終章作總結,希望日本能真誠反省因日美「擁抱」所隱匿的各種問題,誠實面對亞洲人民與歷史,從而找回日本的主體性。目次:推薦序∕陳光興被「美國主義」附身的東亞主體性推薦序∕蔡增家一個已「內化」美國的日本序章戰後的日本是親美社會?1-逐漸興盛的「反美」浪潮2-「親美」日本的歷史由來3-觀察「美國」的各種視線第1章美國所象徵的現代化--「自由的聖地」與「惡魔英美」1-美國乘著黑船而來2-對「自由之國」的想望與挫折3-如今,是否還存有非美式的日本4-惡魔英美與美國的誘惑第2章占領軍「美國」1-麥克阿瑟的到來2-「占領」的抹消與凡人天皇的現身3-元帥、凡人天皇、偽天皇4-誰塑造了這種女人第3章美軍基地與湘南男孩1-從基地滲出的「美國」2-從基地之街到流行之街3-基地裡的美國海灘上的美國4-1950年代日本的「反基地」與「依存基地」第4章「美國」就是我家1-嚮往的AmericanWayofLife2-電視進入家戶3-「太太」主導的家庭電氣化4-引以自豪的MadeinJapan終章「親美」的超越方式--戰後民族主義的無意識1-冷戰與反美民族主義--從韓戰到反基地抗爭2-來自越南反戰運動的質問3-外在的美國內在的美國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