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不变”,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变革”,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耗羡归公”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耗羡归公”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耗羡归公”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不稳定财政的根源

一、晚明财政改革的遗产

二、制度问题的官僚政治解决之道

第二章 非正式经费体系

一、清初的收入分配

二、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

三、清初财政的非正式经费体系

第三章 火耗归公

一、打击政府亏空

二、地方财政改革:火耗归公

第四章 财政合理化改革与各地的实施

一、找出一个模式

二、因地制宜

第五章 地方改革的多样性与基本原则

一、公费

二、公费的分配

三、养廉

四、改革后的陋规

第六章 改革的障碍:基层腐败与江南清查案

一、消除欠赋的措施

二、江南清查的起源

三、清查开始

四、官员内部出现问题

五、基层官僚的破坏活动

六、剖析税收腐败

七、清算

第七章 前瞻:火耗归公改革的失败

一、乾隆初年关于火耗归公的争论

二、乾隆时期的火耗归公

三、嘉庆时期的火耗归公

结语

原始资料的使用说明

征引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珍琳•玛德莱(Madeleine Zelin),中文名曾小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过茅盾小说《虹》,主要研究中国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史、中国法律史、中外法律比较研究,著有《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自贡商人:近代中国早期的企业家》等。1970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79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东亚语言和文化系教授。现任美国教育部东亚国家资源中心主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