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庄子道家说始于汉代,但这种学派归属在历代常受到修正,《儒门内的庄子》可视为第三波修正运动中的一环。继承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庄子观,透过重新解读庄子的语言、隐喻、技术、身体、气化诸概念,主张庄子提供一种新的主体范式,这种新的主体范式奠定了非定命论的气化世界观。庄子和孔子有特殊的地理风土与文化风土的渊源,孔子是《庄子》内篇的典范人物,两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有另类的人文精神的传承关系。

目录

大陆版前言

序言

导论——道家之前的庄子

一 前言——回到原点

二 《庄子》与庄子

三 道之行程即体道之旅

四 两种浑沌与孔老

五 从气化主体到形气主体

六 结论——“儒门”的合法性

壹 庄子与东方海滨的巫文化

一 前言

二 《庄子》古本与巫

三 东方的神话空间:姑射山

四 “西方的”神话空间:昆仑山

五 天文知识与升天

六 鸟与风

七 漆园、长桑君与东海

八 结论——殷商文化的折射

贰 儒门内的庄子

一 一条明显而又受忽视的线索

二 孔子在《庄子》内篇

三 同乡与同族

四 《易》风《庸》魂

五 庄子的“物”与“庸”

六 结论——密拿瓦之鹰是否飞得太晚?

叁 游之主体

一 释义:“主体”与“游”

二 形—气—神=主体

三 天均主体与气化世界

四 物化=物

五 心有天游

六 乘物游心

七 结语——未济的圆游

肆 庄子的卮言论

一 前言

二 无言的理由

三 浑圆的卮言

四 三言与滑稽

五 形气主体与卮言的生成

六 两行的“道言”

伍 卮——道的隐喻

一 前言

二 归墟

三 浑天

四 陶均

五 风

六 无尽的身体

七 结论

陆 技艺与道

一 两种知与两种技艺

二 纯白不备

三 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 所见无全牛

五 技艺与养生

六 技术的年代

柒 无知之知与体知

一 前言

二 神巫之知

三 “知之濠上”之知

四 “无知之游”之知

五 技艺之知

六 般若智

七 直觉之知

八 体知的复权

捌 庄子与人文之源

一 重读的必要

二 庄老异同

三 人文的背叛或证成?

四 人文之源与气化主体

五 人文之源:语言与技艺

六 同一 解构与创化

七 第三期的人文庄子说

结论——庄子之后的《庄子》

附录:从“以体合心”到“游乎一气”——论庄子真人境界的形体基础

一 离形去知

二 循耳目内通

三 联觉与心凝形释

四 心气同流

五 解牛的身体基础

六 体尽无穷

作者简介

杨儒宾,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儒门内的庄子》《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道家与古之道术》;编著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等书;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