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再开课,继经典畅销书《金融的逻辑》之后,再论“财富的逻辑”。 财富是什么?财富从哪里来?地大物博就算富?勤劳终生为何穷? 关于“财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陈志武教授一一精到解答,让你豁然开朗。 【编辑推荐】 ★ 财富是什么?财富从哪里来?地大物博就算富?勤劳终生为何穷?农业财富如何增长,他国的财富增长经验如何,为什么20世纪突现财富增长大爆发?……陈志武教授在本书中精到地分析并回答了一系列关于“财富”的根本问题,令人豁然开朗。并特别指出财富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制度 。制度的品质,决定财富创造力的大小。 ★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代表作——“陈志武金融作品系列”之三,继经典畅销书《金融的逻辑》之后,再论“财富的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 “陈志武金融作品系列”,是喜马拉雅人气通识课“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的观点和思想的来源,议题更丰富,解读更为深入、透彻。 财富是什么?财富从哪里来? 地大物博就算富?勤劳终生为何穷? 是什么使今天的财富创造力发生了如此大的跳跃,实现了此前几千年所没能完成的事?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 难道剥削真的是贫富差距的根源? 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陈志武教授从“深度”(勤劳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单位时间生产率的上升)、“广度”(市场开放导致单位物品价值量上升)和“长度”(良好的证券市场将未来收入现期化)三大维度,解析财富创造力的源泉;他更进一步指出,财富创造力的发挥,取决于一国的制度品质,包括产权保护体系、契约执行体系以及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可以说:制度的品质,决定财富创造力的大小。

目录

【自序:财富创造力的变迁】

【第一部分:历史与财富】

第1章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第2章 施正荣为什么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第3章 “数”说“改革开放”165 年

第4章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

第5章 财富、资本与价值观念

【第二部分:制度与财富】

第6章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第7章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第8章 我们为什么需要民主和法治

第9章 过时的“地大物博”财富观

第10章 什么妨碍我们创业

第11章 农民致富不能再靠农业

第12章 太平洋贸易能否带来长久繁荣

第13章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第14章 贸易保护主义会把中国带回哪里

【第三部分:产权与财富】

第15章 以杨小凯的思路理解产权保护

第16章 国营,还是“还产于民”

第17章 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

第18章 农村土地所有权明晰后结果不会比现在糟

第19章 私人产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

第20章 为什么产权明晰可减少环境污染

第21章 不能以房产调控名义摄取私人产权

【第四部分:开放与财富】

第22章 跨国产权秩序的历史变迁

第23章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 :“单极”还是“多极”秩序

第24章 中国跨国企业如何“跨国”

第25章 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

【致谢】

作者简介

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波士顿环球报》《巴伦周刊》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内地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Management三位合伙人之一。 【敬请关注“陈志武金融作品”系列】 《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 《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 《财富的逻辑1: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