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1932年滿洲國成立,在東亞共同傳統文化框架下追求日滿親善,東亞共榮,相關作為和主張脫離人文社會發展理念。因此,滿洲新文學人士以文學反映現實理念為基礎,提出批判。然而他們正視社會現實的文藝理想,不僅引起當局敵意,也在自我陣營造成分岐對立。本書以太平洋戰爭前滿洲文壇發展過程為研究核心,期望擺脫意識形態糾纏,探索滿洲文學超越現實發展的可能性,同時釐清東亞文化、殖民政策、民族與和鄉土文學等彼此關涉且相互纏繞的問題。

目录

自序

緒論

一、統治思想變遷與本書時代分期標準

二、研究取徑與詮釋標準

三、篇章安排與內容概要

四、行文表述通則與篇章發表概述

第一編 殖民統治與本地社會:滿洲國文化統合政策

第一章 大道之行也──「滿洲國」大同時期王道思想及文化論述

一、時代氛圍與研究背景

二、「建國」新頁:變革下的日本同化政策

三、「其命維新」:王道論述的展開

四、經典藝文:王道思想的內在性格

五、「日滿協和」:地方文化意識興起及王道主義的轉向

六、結語

第二章 王道之行,始於齊家──「滿洲國」大同時期家庭倫理思想論述

一、時代與研究背景

二、規訓權力:政權合法性基礎根源

三、禮教新詮:主體慾望與現代社會的建構關係

四、「王政必自內始」?:〈孝子節婦傳〉擇評

五、結語

第三章 國體精神與民族協和──「滿洲國」康德時期王道與皇道的整合實踐

一、時代與研究背景

二、皇道的普世性:日本近世儒學與滿洲國

三、王道主義國體實踐的沿襲與變化

四、滿洲國協和會組織理念的變革

五、結語

第二編 文壇建設:奉天、哈爾濱、大連和新京文壇的發展

第四章 文學、主體與社會──文壇建設論爭的起源與發展

一、時代與社會背景

二、重壓下的文藝副刊、作者和文學社團

三、文藝與意識形態的論辯

四、結語

第五章 黑色的曙光──論東北流亡作家源起與哈爾濱文壇

一、研究動機與時代背景

二、進擊與敗北:哈爾濱左翼文學者與《大同報》

三、沉淪與新生:暗的文學與《國際協報》

四、結語

第六章 自由與平等──意識形態抗頡下的大連文壇

一、現實社會與文壇發展

二、借鑑:外國文學譯介與文藝觀念的轉移

三、開拓:創作實踐與派別整合

四、頓挫:文藝自由與大眾文藝的論爭

五、結語

第七章 超越意識與新京文壇──以《大同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

一、時代與文壇背景

二、新京文壇可能發展脈絡的再思考

三、新京文壇活動與文學者

四、《大同報》文藝副刊的創作

五、結語

第三編 土地與文學:鄉土文藝論爭與文壇主體性建構

第八章 土地、族群與文壇──滿洲鄉土文藝論爭的起源及發展

一、時代背景與研究動機

二、大連、新京意識重探:競爭壓力下的日系文壇

三、「寫與印」主義和「鄉土文學」論爭:整合使命下的滿系文壇

四、《滿洲浪曼》的發行與滿系文學者

五、結語

第九章 從敘事模式論滿洲文壇主體意識的建構──以〈原野〉、〈山風〉及〈礦坑〉為例

一、研究動機與背景說明

二、情節結構:從自我出發到集團生活

三、作者意圖與敘述結構:相關作品的歷史文化意識

四、結語

結論

引用書目

作者简介

劉恆興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文史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埔里)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學術興趣為中國古典、近現代小說、文學理論與西洋漢學,現專注於滿洲國文學與文化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