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色彩,是人們傳情達意的重要外顯媒介,並且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實際展現。打開大家的衣櫥,即可見代表個人特色的各色服飾。而走在街上,穿梭的人群則以各種色彩呈現對自身的情緒與情感。在各種民族活動當中,大塊的色彩更是直接揭示一地文化的重要指標。

  17世紀開始,臺灣在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規劃下,開啟了藍染作物的經營。之後即便歷經政權轉換,仍在臺灣人的戮力經營下,成為一個遍及臺灣多數平原及淺山地帶的重要產業。大臺北地區因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更是藍靛染料的重要生產中心,興盛的泥藍(mud indigo)輸出與染坊的染色事業,多方面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曾幾何時,在化學染料的衝擊下,藍靛產業逐漸失落,近期,在「一鄉鎮一特色」的推動下,以地方記憶與文化工藝的身分重回大眾眼前。本書藉由歷史文獻的爬梳,以及藍靛製作過程的考察,期能重構藍靛產業的歷史風華,找回來自土地的色彩。

目录

推薦序1 為臺灣藍靛史重新上色/陳國棟

推薦序2 舖列藍靛產業的清晰軌跡/馬芬妹

前言 重溫過往藍染興盛時代的歷史風華

一、菁.藍.菁澱.藍靛

(一)四大藍染作物

(二)大臺北地區的木藍與山藍

(三)藍製品的用途

(四)解譯「菁」、「藍」

二、拓墾先鋒與郊商貿易

(一)外貿導向下的觸發

(二)拓墾幫手

(三)藍靛貿易

三、淺山地帶的經營投資

(一)山藍之優勢

(二)深入三大流域

(三)藍色魔法池-菁礐

(四)銷售與貿易

四、內外衝擊下的變貌

(一)開港通商的新局勢

(二)在地染布業的磁吸作用

(三)挑戰與轉型

五、邁向近代化的嘗試與步入沉寂

(一)調查與掌握

(二)改良加工法的試驗

(三)投資與補助

(四)合成染料潮流下的短暫再興

六、代結語:未完、藍潮待續

延伸閱讀

附錄、臺灣藍染振興大事記

作者简介

蔡承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現職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故宮文物月刊》編輯委員。

  喜歡從各種艱澀的史料當中,挖掘小人物的故事與被忽略的歷史。主要著作有《「小的」台灣史》(合著)、〈清代前期臺灣府城的官署園林及遊憩空間之創建〉、〈跨境流動與詮釋建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牡丹社事件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