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16、17世纪的中国民间社会非常流行一种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功过格是一种善书,它将善行与恶行分别加上功德分与过错分。这样,如果使用功过格的人做善事,积累了许多功德分,就有希望获得升迁或好报。通过考察时末清初使用功过格的情况,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思想史和社会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

目录

“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总序

中译本前言

序论

*16-17世纪的历史背景

*精英对社会变革的反应

*思想界对正统理学的挑战

*功过格

一 早期中国的功德积累传统

*功德积累的基本原则

*《太上感应篇》

*《太微仙君功过格》

*功过体系与儒家命运观

二 为升迁而积累功德

*袁家的传统

*袁黄的转变:《立命篇》

*云谷对功过格的新阐释

*袁黄对功过体系的解释

三 关于超自然报应和积功的争论

*“立命”的倡导者:泰州学派

*对袁黄和功过格的批评

*对袁黄的反驳:刘宗周的《人谱》

*东林党人:理学的感应理论

四 17、18世纪对社会等级制的维护

*新的功过格

*功过格的社会观

1.奴仆的地位

2.精英的责任:士人、官员和乡绅

3.社会等级的一种形式:《不费钱功德例》

4.钱财和道德资本

*功过格的传布与使用

结论

附录:现存17、18世纪的善书与功过格

征引文献

*

作者简介

包筠雅(Cynthia Joanne Brokaw),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布朗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书籍史研究。所著《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反响,先后被译介到国内 。 译者简介: 杜正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专业方向社会史、法律史,研究兴趣涉及基层社会组织、乡村生活和民间信仰等。已出版著作《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近代山区的习惯、契约与权力:龙泉司法档案的社会史研究》等。 张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