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目录
写在书前的译后感编译说明第一章 故乡和家庭 徽州人 我的家族——绩溪上庄胡氏第一章 我的父亲 青年期的家难 考试和书院教育 吴大徽的知遇 在台湾任知州和统领第三章 初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与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人士的接触 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 放弃农科,转习哲学第四章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公开讲演的训练 学习议会程序 对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信仰第五章 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 文科各系的教授阵容 杜威和实验主义 实证思维术第六章 青年期逐渐领悟的治学方法 《诗三百篇言字解》 《尔汝篇》和《吾我篇》 论“校勘”“训诂”之学第七章 文学革命的结胎时期 革命的导火线 孤独的文学实验大胆的革命宣言第八章 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文学革命的数种特征 中国文艺复兴的四重意义第九章 “五四运动”——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 陈独秀入狱的经过 “科学”和“民主”的定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第十章 从整理国故到研究和尚 国学季刊发行宗旨 我在干些什么 研究神会和尚的始末第十一章 从旧小说到新红学 第一部“整理过的本子” 新红学的诞生第十二章 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 揭穿认真作假的和尚道士 老子比孔子更“老” 并不要打倒孔家店 双线文学的新观念 再谈谈中国思想史 中古期的宗教 骈体文有欠文明 现代的中国文艺复兴附录 胡适之先生亲笔所拟口述自传大纲 胡适之先生手书父母生卒年代及徽州“解经三胡” 胡适之先生手绘故乡地图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曾师从杜威,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为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先后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