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八章,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具体从行为、农作、城市文化等角度,研究了礼仪在人类社会构成、发展、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作者眼光长远,研究材料涉及全球多个地区和多种文化,也涉及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古典文献,比较全面地揭示了礼仪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仪式”与行为模式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和人文的联合?

行为模式的类型学

仪式的分类学

深入的盘点

“为”与“形”

中国的“礼”与“祭”

社会现象的魔力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掠夺与分配

祭祀的终结?

小结:一种家族相似

第二章 为何祭祀?

印度:仪式的张力与必要性

人类学的起源

祭祀的机制?

暴力与交换

安第斯山脉的祈雨祭祀

马达加斯加:牛与米

安第斯山脉:宇宙观、礼物与回礼

第三章 穿行萨满教

埃利亚德受人质疑的精神遗产:从昏迷(trance)到盟约(alliance)

在萨满教起源地

非洲萨满教?

拉丁美洲:新时代运动和全球化

巫师与萨满

台湾少数民族与萨满教

戏剧与疗愈

第四章 仪式与社会变迁——农业仪式的转变

仪式的混杂性:游走在小麦与玉米之间

非洲:仪式与集体意识

仪式的韧性与适应

第五章 台湾少数民族的小米仪式

亚洲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小米

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的传统小米文化

小米和小米酒:身份标记与族群政治

第六章 玛纳的普遍性

莫斯与玛纳的普遍性

凡尔赛与法兰西民族的“玛纳”

第七章 城邦“polis”与民族“nation”

城市与共和国

什么是城邦(polis)?

现代城市中的城邦怀古

神圣的空间化与政治的意象

在历史与自然之间

共和理性与民族激情

第八章 仪式、城市与文化混杂

城市中的宗教巡游:中国、欧洲、拉丁美洲

城市中的抗争与仪式的创造性

空间与信仰

“自我封闭”与他人的经验

结论

作者简介

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法国学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学术主任。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硕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哲学博士,巴黎耶稣会哲学神学学院神学博士。1996年起任台北利氏学社主任,编纂出版《利氏汉法辞典》。2009年起在复旦大学教授拉丁语、比较心灵学和宗教人类学。当前的研究专注于:中国经典的阅读和解释、不同智慧传统间的对话交流、宗教礼仪或公民礼仪的适切性等。主要著作有《天心与人心》、《全球化与中国》、《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舞在桥上:跨文化相遇与对话》、《文化与灵性:跨宗教传统的观照与实现》、《和平教育》、《和谐、冲突与交流》、《从“羊圈”小村到地球村:凉山彝族的生活与传说》等。